仁合公益与法律研究中心法眼天下法律人 → 方绍伟:政府为何不会主动放弃利益?

网站首页 会员注册 律师会员 法律咨询 热点关注 法眼天下 法治新闻 经济观察 社会观察 读书评论 法律法规 团队介绍 联系我们

  共有498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方绍伟:政府为何不会主动放弃利益?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黄献华律师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5133 积分:4760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0-11 22:34:43
方绍伟:政府为何不会主动放弃利益?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10 14:18:53

方绍伟:政府为何不会主动放弃利益?
---“冷酷实证”与“独立人格”
 
来源日期:2010-4-10  作者:方绍伟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法治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守法”,不是“政府应该怎样守法”。按照这个看法,说“政府的守法与否,不该以利益为转移,而是自觉主动放弃利益”(高人:法治为什么不行?)就是一种理想化的“规范法治观”。我们当然希望政府“自觉主动”,但关键是政府凭什么要放弃利益?

  1,“规范压力”什么时候才会有效?

  政府守法与否就是以利益为转移的,政府就是只在觉得划算时才来守法,“不该以利益为转移”只能是一种花枝招展的愿望,而“自觉主动放弃利益”更是中彩票似的一相情愿。权力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图,你当然可以批评它是“道德失范”,但“是什么”是一回事,“好不好”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真的是“法治之不行,缘于权力唯利是图的道德失范”,那是不是道德不失范了,法治就行了?这显然非常成问题,要真能实现想象中的“道德不失范”,不要说法治,连天下都早就太平了。

  如果“道德失范”是现实的常态,“法治规范分析”与“法治实证分析”的争论就不是要不要向政府施加“规范压力”,而是能不能认识到仅有“规范压力”是不够的。必须认识到,道德规范是任何政府都必然会使用的“意识形态”手段,任何政府(包括西方民主政府)都会用道德规范来打扮自己的“政治合法性”,道德规范是被用来对老百姓讲的。“我是民主的”翻译成老百姓的大白话就是“你想跟我闹是没道理的”。老百姓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跟政府讲道德规范,但问题不是能不能讲,问题是从政府那得到好处和愿意听信政府的大有人在,问题是认为政府“得道多助”同认为政府“失道寡助”的人可能一样多,所以问题是跟政府讲道德规范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你可以自以为是“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卫道者,但别人也完全可以把你当成无事生非的疯子。

  为什么要强调“法治实证分析”呢?因为“法治实证分析”能帮你进一步理解什么叫“你想跟我闹是没道理的”。更直白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闹不过我的”。为什么?仅仅是因为政府有枪而你没有吗?不是,是“法学博弈论”强调的公众在“协调集体行动”上面临一个大难题。政府是一个集中的等级结构,公众则是一个分散的平面结构,政府行动的优势不仅在垄断暴力上,而且在运作效率上,而公众恰恰在这两方面都有劣势。公众在运作效率的劣势还不仅是一个“组织协调”问题,更困难的是一个“偏好协调”问题,齐心协力说起来容易,众口难调做起来可就难了。好不容易出一个“德才兼备”的“民众领袖”,可政府马上就会把他盯死,然后接下来“树倒猢狲散”的故事我们都领略过了。

  就是说,公众在“协调集体行动”上的困难,导致政府了可以相机行事,随时选择定新法或不守法,随时拉拢和分化公众中不同的利益群体,为自己定新法或不守法进行补救和辩护。一般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在懂了这个道理之后,不能把它转化成分析新问题的逻辑。我说你听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耐烦时还嫌我“废话”,可一转身,“实证理解”立马就丢还给我,“规范思维”又习惯性地控制了大脑,“政府不该以利益为转移”的“规范冲动”又回来了。

  这个“协调问题”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最近“西南大旱”问题上就有人振振有词地提出:“如果你真的想帮助西南人民抗旱,就不要再捐款捐水了”。为什么?因为“表面上,很多人的善举是在帮助西南的百姓,但……你们的爱心举动使这场灾害的主角政府退到了幕后,……如果你们不去捐钱,政府可能会拿出更多的钱去救旱,……并不是好的初衷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你真的想这个国家好,让每个人都尽到自己职责就可以了,想要帮助西南抗旱,监督好政府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舆论的作用,这就是对西南人民最好的帮助”。

  这个表面上比别人多考虑“捐赠结果”的“高论”,其实正好是一种典型的“零交易费用”的“常识性无知”。它不懂得“监督政府”存在严重的“协调问题”,个人因此要付出的“监督费用”和“信息费用”极高,而“捐款捐水”恰恰是费用最低和自我肯定最有效的办法。批评政府的大话能够哗众取宠,可个人捐款捐水时必然只能从低成本的“动机”出发,根本不可能从高成本的“结果”去考虑。听信这个“高论”的后果可能是“不捐”,但“不捐”的行为却决不可能自动转换成“监督政府”的行为。以后哪一闹灾,人们就“自动组织”起来去盯着政府,或者每个人只“尽到自己职责”而别的什么都不做,你说这还象是人干的事吗?

  存在的当然未必是合理的,但合理的事情决不是“零费用”的,而存在的则必定是有理由的。类似这样的“反智高论”既多又流行,当然是因为网络博文的“生产成本”实在太低、而读者辨其真伪的“思考费用”又实在太高了。流行的东西是对是错,“生产-思考费用比”是一个有用的判别标准。只有上帝才不用考虑“运作费用”,所以再碰到这种高论时可以问:“你是在说上帝吗?”

  在向政府施加“规范压力”的问题上,“法治规范分析”与“法治实证分析”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问题是要理解社会共识的形成机制。实证的观念比规范的观念向前多走了一步,实证的观念要问:“规范压力”什么时候才会有效?问题的答案出奇地简单:只有当道德规范转化成政府自身的一种利益时,道德规范才能起作用,以利益为转移的政府也才会主动放弃利益。就为这一句话,我18年前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利益关系均衡论:关于道德与法律的经济学”(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3141)。

  2,什么时候政府能够主动放弃利益?

  “规范压力什么时候才会有效?”是关键的一问,也是至真的一问。那么,什么时候道德规范能够变成政府的一种利益、以利益为转移政府能够主动放弃利益呢?只有三种可能性。第一,政府认同了规范并且把它当成了自己的规范。第二,政府发现顺从民意对自己更有利。第三,政府发现原来死死控制的利益其实是个包袱。

  政府认同了某种规范,就迫使政府直接面临威信问题。但除非有民众的“不和作”或极端个案的悲剧结果,否则威信问题仍不足以使政府守法守信。一但民众对政府的“潜规则”麻木认同,政府的运行就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熟视无睹的“规则双轨制”。所以中国的问题不是“潜规则”而是“双规则”,“双规则”使规范认同陷入“精神错乱”,更使“规范压力”严重实效。即便将来“显规则”变了,“潜规则”的“文化惯性”仍不可低估。

  在民主问题上,政府认同民主规范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它认同的民主规范不一定是你所要的民主规范。有人说,“连温家宝总理都在说民主,说普世价值”,言下之意是,他说的“民主”就是西方那样的“多党民主”。有没有搞错?这种理解不正典型地体现了上述那种“精神错乱”吗?更靠谱的理解是,他所说的民主是“一党民主”或“问责民主”。你如果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会主张“多党民主”,哪怕只是个人私下观点,我说你最好别做梦。

  好了,“问责民主”你要不要?不要?行,“多党民主”你也别想要。要,行,“问责民主”要按我的节奏来。你不想按我的节奏来,行,那你什么都别想要。事情就这么简单,只有统一了规范,并且统一在政府那里,“规范压力”才能被接受,民众才能跟政府的节奏互动,“规范压力”也才能最终起一点作用。这当然很没劲,可你敢说这不是现实?

  什么情况下政府发现顺从民意对自己更有利呢?这就是“共产党何时才会落实法治?”一文所说的“斜向问责”,它是制衡的“横向问责”和选举的“纵向问责”之外的“舆论问责”。在西方,完整的“问责制”是“横纵斜三向合一”。在中国,“横纵向问责”还无从论起,“斜向问责”也被牢牢控制。为什么“网络曝贪”和个别象“南方周末”之类的媒体能打开一个小突破口呢?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成本高到政府想不惜成本地控制也做不到,二是打“统一规范”的“擦边球”。政府不是要反贪和问责吗?行,我就在这上头作文章,帮政府而不是反政府。但“擦边球”总会被“松久必紧”掉,而“网络曝贪”却有成本优势,政府想弄也不好弄。

  为什么8964那样的“逞强”反而不行呢?因为解气和乌合之众都不是好政治,“示弱以争强”似的博弈才是好政治。“刚则易碎”就是这个道理。你狠,你“老子天下第一”,我“百度”根本无法与你“谷歌”比,结果怎么样?逞强、用强、争强在中国行不通,至少效果不好。人家微软不也不会打太极拳吗?一个字:学。跟政府搞“强硬”是没戏的,要“微软”才行。先搞清楚你是想实现你的商业目标,还是想同时实现你那自以为是的价值原则。道理是“见好就收”,可人性却是“见好就上”,结果都是“坏了才收”。我们的自由派朋友从来都觉得“逆来顺受”不过瘾,结果8964因此至少耽误了中国十几年。

  “示弱以争强”的“示弱”就是,别老以为天下的道理都一面倒,有了这种认识,然后把主要文章做在拚成本上而不是比道义上。“网络曝贪”就是拚成本的好办法,人肉搜索即便被禁掉了,也会有新花样出来,这就是网络之妙(如长沙市天心区规划局局长张力的个人财产“被公开”)。但脑子里要清楚,“认识强权”跟“主张强权”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当然,你也可以说,“顺从强权”就是“支持强权”,但即便这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的“玉碎”也只是个“利益问题”而不是“真理问题”,千万再别拿“为真理献身”来忽悠人(这里正好是考验“政治斗争是真理之争还是利益之争?”一文的“利益之争”是不是有人说的“废话”的场合),何况那些在你看来选择了“瓦全”的人未必就认同你的价值原则。

  什么时候政府发现原来死死控制的利益其实是个包袱呢?这里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权力最大化的艺术不是控制,权力最大化的艺术是“控制所能控制”。想“控制所不能控制”不叫“最大化”,那叫“妄想狂”。当然,统治者有时也会有“妄想狂”,特别是被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闹得神魂颠倒时。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总会有更好的用途,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从来都是“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所以,当更好的用途出现时,原先的利益可能就成了累赘。转让累赘是人的天性,也是政治的本质,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的民主选举为什么出现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而且是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一把沙子,你捏得越紧,就掉得越多。中共比谁都懂这个道理,所以“联产承包”之后,“控制所能控制”压倒了原来的“队社体制控制”,“乡村民主”就启动了,尽管甩包袱不是让搞“乡村民主”的唯一因素。相映成趣的是,始于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的农业税到2006年也告废除,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农业税及其派生税费“征缴成本”太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农民抗税赖税太普遍。对于“乡村民主”,不懂细微的老外欣喜若狂,还以为中共疯了,其实当然是幼稚的“民主原教旨主义者”自己疯了。不过,“乡村民主”也闹出了中国民主未来的一个大难题:选举只选第二把手。这里的矛盾是:“下动上不动,动了也白动”;“上动无法动,白动也得动”。

  现在清楚了,以利益为转移的政府要主动放弃利益,一定是因为更大的利益出现了,“规范压力”如果不能有助于这个“更大的利益”出现,一切就都是白费功夫。许多人读了意大利政治学家乔万尼·萨托利1987年出版的《民主新论》,结果完全被萨氏所竭力主张的“规范压力”所误导。为什么?因为你原来的“规范冲动”就很大,“规范压力”的主张显然只能使你更冲动,而萨托利偏偏不懂经济学(他对熊彼特的理解特别不到位),更别提“法学博弈论”了。可偏偏中国的现实比“法学博弈论”还要“法学博弈论”。

  3,“冷酷实证”与“独立人格”

  在中共看来,“共产党何时才会落实法治?”可能已经是一篇“反动言论”的文章了,可在我们的自由派朋友看来还是大大的“五毛党”。文章涉及“民主是不是最不坏的制度”,但重点其实在“中国法治的操作”。我说只能通过突破仍很“可笑”的“斜向问责”来推进“横纵向问责”,而且,即便实现“横纵向问责”了,“斜向问责”仍很重要。我们的自由派朋友却说,你就是不要“横纵向问责”,我们现在就要“横纵向问责”。好,那实现“横纵向问责”怎么操作?通过打倒中共?好,那“打倒中共”怎么操作?通过……通过来回念叨“崩溃”的预言?通过每年发一个“零八宪章”?通过把所有持不同意见者都打成“五毛党”?再通过好高骛远?通过高不成低不就?你说怎么操作吧?我们的自由派朋友最后说:“抗争”。抗争?问的就是怎么抗争,还回答要抗争,不等于什么都没说吗?再者说,“斜向问责”就是一种可操作的具体抗争。

  这时,我要是说“斜向问责”不是我的主张和愿望,我只是描述和推测,那么,我们的自由派朋友可能就更纳闷了。例如,在留言里,湖烟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地说:“点子不错,方先生,斜向问责你都支持了,斜向民主咋就不支持呢?另外,你这个人很有意思,你是支持一党制宪+问责的,应当觉得问责很管用,很有前途的,可是当你的帖子在这里接连发出,遇到这么多人的强烈问责,对你起了多大的作用呢?……你还是你,意见还是意见。一党还是一党,问责还是问责”。

  说我支持“斜向问责”就是典型的误解。我确实一直认为“问责民主”好,“多党民主”坏,但我已经一再强调,我从来不去支持“问责民主”,也不去反对“多党民主”。为什么“这么多人强烈问责”我,却“不起作用”呢?因为他们用常规来理解和批评“冷酷实证法”。

  到目前为止,“冷酷实证”碰到的误解和批评主要有三种:一是说它“缺少人文关怀”(我自己认同的说法叫“无情无义”);二是说它诬蔑和反对“多党民主”及“普世价值”;三是说它主张“一党立宪”而成为中共的“帮凶”。

  我在踏上选举网的第一篇文章里就明确定义了“冷酷实证”,问题是根本没人信。倒也是,一个看上去象是替中共说话的人,他怎么可能不是现行的或潜在的“五毛党”呢?然后大家就开始挖这个坑,想把我埋进去,结果现在发现把自己给埋进去了,逻辑上有了很多不能自拔之疑。一看我讨论“问责”,又开始说我逻辑上必然要“叛党”了。不理解“冷酷实证”,结果把“阶级斗争”搞得很“自我激烈”。

  第一篇文章“幻想化解不了多党民主的悲剧”是这么说的:制度经济学家对“改变制度的规范冲动”应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他应该只分析和预测制度的运行和绩效,对自己影响社会变革的能力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怀疑。基于这种立场,我关注的不是“社会应该如何发展”,而是“现实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是去掉虚伪道德的“冷酷实证”(类似赵汀阳的“思想需要无情无义”和“智慧是无立场的”)。我拒绝用一种未来主义的“非民主空想”去代替现有的“民主幻想”,因为不理解“现实逻辑”的“愿景设计”不仅是一种有害的思维习性,而且还是用激情冲击理性从而使导致智力退化的最佳方式。我把“该怎么办”的问题留给局限比我小、能力比我大的人。

  后来我在“政治斗争是真理之争还是利益之争?”一文又再次明言:在绝对主义的逻辑和相对主义的历史之间,可以选择冷酷的“无立场”(“冷酷实证”),选择用无情的“认识”来代替“立场”,选择探寻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历史和逻辑来代替立场。“冷酷实证”最重要的好处是,它可以在特定的研究阶段(经验的逻辑实证、经验的数据实证、规范的价值判断、规范的价值主张等四个阶段),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主体性原则”去识别政治批评中的“假动作”。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之偏见,就不会有对“冷酷实证”的误解和批评。例如,一个读者在别的网站看完“共产党何时才会落实法治?”后,评论“冷酷实证法”是“我就这样说话。我追寻所有的真相,而不管这真相是对'墙'有利还是对'鸡蛋'有利。我没有立场,只论是非”。

  这就是早己让人诟病的“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吗?当然不是。在实证分析方面,“行为主义”过分注重“经验的数据实证”,可它手上的逻辑工具却是不中用的,完全没有“现代制度经济学”的“微观制度分析”手段,所以在“经验的逻辑实证”上屡屡吃败仗。在规范分析方面,“行为主义”过分强调避免“价值判断”,以为“事实判断”可以完全逃脱“价值判断”,而现代“科学哲学”已充分证明,“事实”总是“渗透”着“理论”和“价值”,“错误的事实”经常多于“错误的理论”。就是说,“冷酷实证”强调“微观制度分析”的“经验逻辑实证”,却并不回避“价值判断”,但它坚决反对“价值主张”和“价值愿望”。“价值主张”其实往往是一种自作多情,再小的体制都会有它自己的运行逻辑,对一个理论型而不是政策型的学者来说,愿景设计越具体,他的呆子气就会越发可笑,他同时也就越容易迷失自己。一个学者的成熟度与他在社会问题中使用“应该”和“必须”的频率成反比。

  只有把解释而不是改造社会当成己任,研究者才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研究事物”,才能把握住关于社会真理的“主体性四要点”:有限理性、暴力权力、自由冲动、道德信仰,也才能让笔锋更自在地行走于社会现实的“三大逻辑”中间:强权逻辑,自由逻辑,悲剧逻辑。在这个完全非常规的“冷酷实证”面前,误解和攻击是自然的,否则也就不会有“To be different is to be misunderstood”的说法了。当然,认识了社会现实的“三大逻辑”,我也可以虚伪地只选其一以迎合人心,同时违心地放弃其他两个逻辑,只可惜,“活动家”不是我的追求。

  为什么要不顾“人文关怀”而“无情无义”地坚持“冷酷实证”呢?因为它有极其明显的认识论优势,它可以把各种制度的利弊看个透彻而不受立场之累,可以避免“爱之则只有西施,恨之则只有恐龙”的人性陷阱。因此,“无情无义”是一种有意设计,不是一种无意结果。但它不是“没心没肺”,更不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言不由衷”或“缺乏讲真话的良知”,因为它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通过“放弃讨好”而“获得真知”。由于一般人认识上的逻辑残缺和“斗争文化”的阴影,“冷酷实证”的真话就被当成了假话。一般人把坚持单一的“自由逻辑”当成“独立性和批判精神”,而实际上这只是狭隘主义者的自我安慰,因为真正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无须讨好“三大逻辑”中的任何一个单一逻辑。

  在“中国崩溃”的问题上,“冷酷实证”能比“自由派”和“新左派”立场多看到中共的核心制度变迁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在民主的问题上,“冷酷实证”能透过“强权逻辑”看到“一党立宪”的可能性,能透过“自由逻辑”看到“问责民主”的合理性,也能透过“悲剧逻辑”看到“多党民主”的“外部性陷阱”的必然性。

  所以我在“民主公地悲剧与中国模式的代价”一文里明确地说:在“政体形式”上认识“多党民主”的困境,在“实体运作”上认识“问责民主”的价值,为什么要去在乎这是不是“一个反民主人士”呢?当专门讨论“问责民主”而别人把你误以为“民主斗士”时,你是否也要去警惕危险呢?很简单,害怕就不要“认识”,要“认识”就不要害怕。真理需要无情无义,更需要无畏无惧。实际上,要害怕的是“认识”是否真正纯粹,而不是真正纯粹的“认识”是否有可怕的个人后果。

  如果还要问“一党”如何可能有“问责”,“多党”如何可能有“悲剧”,同时你又不信“产权国家论”的系列论述,我只能说你要从自由派单一的“自由逻辑”思维里走出来,看一看西方民主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的现状,想一想“强权逻辑”和“悲剧逻辑”这两个另外的现实,然后再看是不是“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更重要”(尼斯贝《思维的地理学》)。人脑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它总是寻找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信息,同时排斥其他“思维模式”以减轻负荷。人为什么会有偏见呢?因为转换“思维模式”加重了人脑的负荷,大脑进行非常规思考的费用太高,这是“神经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所以,误解“冷酷实证”情有可原。

  纽约大学法学教授斯蒂芬·霍尔姆斯1993年的《反自由主义剖析》把非马克思主义的“反自由派”分成四种:强硬的反个人主义者(施密特),温和的反个人主义者(麦金太尔),强硬的超个人主义者(施特劳斯),温和的超个人主义者(昂格尔,还有该书没涉及的霍普)。如果你能跳出“单一逻辑”而从社会现实的“三大逻辑”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反自由主义剖析》其实非常苍白,因此也就能理解民主问题并不简单,而对人性和“任何形式”的政府也就能更少一点幻想。

  综合把握“强权逻辑、自由逻辑、悲剧逻辑”其实也是解救自由主义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痛苦万状的唯一途径。真正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是把这个“三大逻辑”化为己有,而不仅仅是听听即罢、过期作废。如果批判强权就是“独立人格”,那你就仅仅是一个讨人欢心但却是充满偏狭常识的自由主义者。而在政府守法和自利的问题上,你就依然会偏执于期望政府“自觉主动放弃利益”。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

方绍伟
方绍伟,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产权国家论”及《中国热》作者;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院,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曾任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0 14:22:58编辑过]


中国法律信用网(www.law-credit.com)法律风险管理 为客户创造价值

黄献华律师电话:15301350911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方绍伟:政府为何不会主动放弃利益?








签名
Rolex replica watches the clock movement fake watches on the inside of rolex watches the clock replica rolex case. Attach the replica breitling watches wooden cuckoo and its mechanism replica tag heuer, the bellows, the chimes and the weights. Connect the cuckoo replica cartier watches mechanism to the door. Attach the clock hands to the front replica omega watches of the clock face and the interior movement.Only the front of replica panerai watches the cuckoo clock needs to be carved and painted. Today vines, replica armani watches leaves, animals and woodland characters, as well as hunting replica audemars piguet scenes are features of the typical form of cuckoo replica bvlgari watches clock.Do follow the manufacturer's directions when it replica chanel watches comes to installing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uckoo clock. replica gucci watches Assemble without slightest error. Even a small error can lead to a replica movado watche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For instance, the cuckoo replica montblanc watches mechanism and the bellows, the clock seems not to work replica patek philippe watches on sale.
法律声明:①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仁合公益与法律研究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仁合公益与法律研究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E-mail:bjlawinfo@126.com
英雄合击私服
传奇私服发布网
变态传奇私服
传奇战歌